演出公司原创音乐剧《三毛流浪记》自第十一届广东省艺术节载誉归来 |
文章来源:九江市 发布时间:2025-04-05 15:49:16 |
他主张心有体用,而以体用分性情,知觉也是作用,有体必有用,而用不可以为体也[85]。 气学派的罗钦顺,在批判以理为神的观点的同时,着重批判了以心为神的心学观点。对此,程颐进行批判说:释氏言成住坏空,便是不知道。 但理和物又是不可分开的。他指出,陈献章所谓虚圆不测之神来自佛教禅宗,陈献章以心之知觉作用为神,就是宣扬佛教思想。[62] 关于阴阳消长,他在发挥朱熹思想中提出消之中复有长焉,长之中复有消焉[63]的观点,把二者统一起来。他们一方面说,理只是一个消长盈亏耳,更没别事,另一方面又说,君臣父子,常理不易,这上头来,更怎说得存亡加减?[39] 这是一个深刻的矛盾。二、鬼神是气之功能或良能功用。 [43] 就是说,神是超越的宇宙本体,亦即太极之理,也是万物变化的根源。其实,它就在万物始终变化中体现出来,故说妙万物。[15] 邵雍的一分为二,从象数学的角度看,虽说是形式的机械的相分法,但是从本体论上看,却富有辩证法的特色。 和神化一样,一两是其宇宙论的中心范畴之一,它在气本体论的基础上,全面解释了自然界的发展变化。盖所谓对者,或以左右,或以上下,或以前后,或以多寡,或以类而对,或以反而对,反复推之,天地之间真无一物兀然无对而孤立者。一分为二产生万物,但二又统一于一,一是二的统一体,不在二之外。张载认为,对立面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是感应,所谓感应,是指对立面之间的相互吸引、渗透和连接,这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,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。 一中有二,二构成一,这是一切变化的真正原因。[49] 阴阳动静分体用之说,由来已久。 二之中又各有一与二的对立,层层发展,以至无穷。太和絪缊之实体就是太极一元之气,但本身内在地包含着动静、聚散、虚实、清浊等互相对待的两端,两端之所以发生作用,是由于阴阳实体的存在,而两端互相作用的结果,便发生变化,产生效用,如水之有寒热而成冰汤一样他指出,如无对则天下之理势,一切畸零赘剩侧峻尖斜,更无齐整平正之处[32]。[13] 太极阴阳虽非数,但天、地、人之数皆不离太极阴阳,阴阳之中,各有天地人,天地人之中,各有阴阳。 他提出对立物质本相违,义常相济[1]的命题,进一步说明二中有一,异中有同的辩证关系。这当然不是无矛盾的融合,而是承认对立前提下的合,实际上是讲对立面的统一。这是从经验常识中得出的一致结论,说明天地万物之化皆是如此。[15] 邵雍的一分为二,从象数学的角度看,虽说是形式的机械的相分法,但是从本体论上看,却富有辩证法的特色。 交以虚实,轮续前后,而通虚实前后者曰贯,贯难状而言其几。[30]《答胡广仲》,《朱文公文集》卷四十二。 此是‘生生之谓易,理自然如此。他批评邵雍的二分法,如同朱熹所说,只是破作两片,如此分下去,至于无穷无极而不可止。 这也就是物必有对的思想。已分为用,属阴,而动实属阳。在朱熹范畴体系中,由于引进了气作为基本范畴之一,因而一两范畴也就获得了具体的丰富性。正式提出一两范畴的,是理学家张载。凡有动静往来,无不交轮,则真常贯合,于几可征矣。他运用解释学的方法,批判了单纯强调分或合的孤立性和片面性,从而阐明了自己的辩证观点。 [62]《正蒙注·参两篇》。斯理也,推之其远乎?人只要知此耳。 他举出阴阳、体用、理事、虚实、动静、形气、道器、昼夜、幽明生死、因果、善恶、染净、性相、真妄、水火、男女生克、刚柔、清浊、顺逆、安危劳逸、博约等等,无非二端[41],用大量事实说明,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在相互对立中存在的,没有什么绝对的无待。一分为二,二合为一,这就是既对立又统一。 任何事物都由对立面构成,有虚则有实,有屈则有伸,有终则有始,如果没有对立面互相发明,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单独存在,事物也就不成其为事物了。[57] 任何事物都是由阴阳构成,不能说只有阳而无阴,或只有阴而无阳。 这显然是受到邵雍的启发,认为事物是层层有对,层层可分的。它认为自然界既是发展的,又是和谐统一的,阴阳等等的对立和转化,只能在其有机统一体中展开,也只能维持整个有机自然界的平衡。盖所谓对者,或以左右,或以上下,或以前后,或以多寡,或以类而对,或以反而对,反复推之,天地之间真无一物兀然无对而孤立者。他的一分为二的思想,对后来的朱熹等人,产生了重要影响。 关于一中有二,方以智发展了一物两体和理有对的学说,指出凡天地间皆两端[39],一不可量,量则言二,曰有曰无,两端是也……尽天地古今皆二也[40]。凡对立都是统一中的对立,对立的结果还要归于统一。 太和絪缊之实体就是太极一元之气,但本身内在地包含着动静、聚散、虚实、清浊等互相对待的两端,两端之所以发生作用,是由于阴阳实体的存在,而两端互相作用的结果,便发生变化,产生效用,如水之有寒热而成冰汤一样。方以智作为批判的思想家,有深厚的自然科学知识,这使他对一两范畴作出了新的贡献。 如天之生物,不能独阴,必有阳,不能独阳,必有阴,皆是对。程颐由此提出一与二的关系问题。 是非善恶也都是相对的,不是不可转化的,非可以变成是,是可以变成非,其别不可得而拘也。按照这种理解,万物都是一气相通,故能发生感应。另一方面又提出斯理也,推之其远乎?就是从自己身上推出去,天地万物之所以有对,就在人自身的观念中,并不在主体之外,故人只要知此耳。[30] 一切皆对,无无对者,道(即太极)是绝对,故无对,但从形上形下的关系看,也有对,形而上便对形而下。 类是同类事物之间的对,反则是性质相反的对。他认为宇宙开始于一,从统一物中分出万物,这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宇宙论哲学。 这里,一者数之始,而非数也……是故数去其一而极于九,皆用其变者也[10]。以气化言之,阴阳各成其象,则相为对,刚柔、寒温生杀,必相反而相为仇。 [66] 一切事物都是由气化而成,而一切对立和斗争最后归于和解,这是理学辩证法的共同特点。唯道为无对,然以形而上下论之,则亦未尝不有对也。 |
相关资料 |
委员文敏: 加速发展昭通文化产业 |